什么是第一个复旦?方位又在哪?焦扬告诉新生们:‘第一个复旦不是欧美名校的模仿者、跟随者,而是扎根于中国大地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独一无二的办学特质和文化传统,国际公认的顶尖竞争力。
作为党委书记,她将全力支持金力同志的工作,与班子成员一道,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努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深入推动融合创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科研平台建设、学科交叉生长和治理能力提升。
焦扬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对中央的决定表示坚决拥护,对许宁生校长为复旦大学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不断擦亮复旦名片,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放眼世界,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复旦力量山内正则:前沿项目齐头并进,展望未来不断求索线上会议首先由山内正则教授致辞并介绍了KEK的基本情况和研究进展。作为世界上主要的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之一,KEK的Belle II,J-PARC和T2K等大型科研项目齐头并进。马余刚院士与齐藤直人教授发言随后,核科学技术系/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余刚详细介绍了复旦大学在核物理与粒子物理领域的进展以及核科学技术系/现代物理研究所的蓬勃发展。
2018年他与山内教授共同签署的复旦大学—KEK关于Belle II实验的框架合作协议,很高兴双方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深入发展,期待复旦大学在Belle II实验中做出更多贡献。KEK方面则由齐藤直人教授详细介绍了素粒子核研究所的研究情况,并强调了复旦大学在Belle II实验上的贡献。同时,我更要鞭策自己在学术规范、品行修养上提高自我要求,辅助导师去教育和引导课题组的新同学们。
心系国家、胸怀天下,厚植家国情怀。感悟真与美,坚持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浮躁、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探索真知而不追名逐利、贴近群众而不庸俗媚俗,守住精神之美、行为之善、思想之真。追求师德高线,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敬仰,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播撒到学生心中。焦扬对大家说:从今天起,大家就拥有了一个新的共同身份——复旦教师,这是一份无上的光荣,也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教育强国、立德树人、建设‘第一个复旦的责任。
据悉,本年度复旦新教职工、博士后岗前培训覆盖近一年新入职的全体教职工、博士后。从事党政管理工作的教师,也要努力践行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课堂最后,焦扬向大家送上教师节的祝福,并寄语复旦新教师们: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高尚师德,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潜心立德树人、勇攀科学高峰,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强国、创新强国事业,不断收获事业成就感、价值实现感、职业尊荣感和复旦认同感,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共同谱写复旦腾飞发展新篇章。焦扬说,进入新征程,复旦就是要真正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代表国家站在全球教育科技竞争前列。聆听焦书记主讲的第一课,作为复旦教师共同体的新成员,倍感亲切与振奋,光荣与责任。研究生是现在的生力军、未来的主力军,也是导师学术生命的延续。
培训为期一周,内容包括政策服务与校情教育、人才培养与双一流建设、师德师风专题培训、校史专题教育、岗位专项培训等五大板块。培训形式除了专题讲座,还将组织学员前往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复旦校史馆、上海医学院校史馆实地参观学习,旨在帮助新教职工、博士后了解学校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熟悉有关的政策、服务和规章制度,更快更好地融入复旦大家庭,投入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矢志创新,担当学术报国之道。70多个璀璨名字,对复旦人来说熟稔于心,而有些故事却是现场复旦新教师第一次聆听,其中所蕴含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精神,经由焦扬的深情讲述,在大家心间流淌。
以脚踏实地的态度、严谨求实的作风,做优良校风学风教风的引领者。立足当下,教育事业面临什么样的时代机遇,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意味着什么?回首过往,复旦大学这所百年名校的光荣传统、复旦教师的精神底蕴从何而来?面向未来,新一代复旦教师怎样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开创新辉煌?作为党委书记,同时也作为一名复旦教师、作为同事,焦扬在课堂伊始即点明三个问题,并在这堂以投身教育强国伟业,做新时代的大先生为题的历史方位课、初心使命课、校史校情课上,与大家交流职业感与事业感,带领大家探索答题之道、凝聚育人共识、砥砺奋斗决心。
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黄张成听课说:要更多学习前辈教师们的优良品质,把个人研究方向和国家需求、学校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聚焦集成电路‘卡脖子背后的科学问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复旦发展。他们以厚德泽人的深度驻守讲台,以甘为人梯的气度授人以渔,以潜心问道的厚度引领成长。
新征程已经开启,我们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以奋斗书写不悔人生,为教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石榴成熟的季节,复旦又迎来一批新进教师。每位年轻同事都应思考,如何接好历史的接力棒,更好服务国之大者、把个人融入大时代。学术研究无禁区,但课堂讲授有纪律。履行导师职责,协调好创新带头人和学生引路人的不同角色,善于通过言传身教激励学生投入创新的积极性,充分依靠培养单位,形成育人合力。新学期伊始、教师节将至,9月6日上午,2021年复旦大学新教职工、博士后岗前培训开班,校党委书记焦扬为新进教师带来培训第一讲。
高分子科学系博士后施翔在读博期间,在彭慧胜教授团队参与了大面积显示织物及其功能集成系统研发,这是他从学生跨越到教师岗位的第一课。她为青年教师们送上三句话:平衡得与失,看淡身外得失、减轻不必要的焦虑烦躁,用深水静流的心态涵养专心致志的学人之心。
一张张复旦教师的照片在大屏幕上闪耀,一个个感人至深、动人心弦、催人奋进的故事被娓娓道来。坚持真理、追求卓越,始终以永争第一的精神开辟学术新境界。
关心关爱学生,多从第一课堂走进第二课堂,延伸课堂教学,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中、在解疑释惑中实现价值引领。立德树人、潜心育人,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听课教师们或全心投入、凝神静听,或奋笔疾书、记录要点,听到感同身受处,还不住地点头。制图:汪祯仪、章佩林实习编辑:王佳婧责任编辑:。坚定理论自信,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他们以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践行为人为学为师的初心。
钟扬式好党员好老师好团队评选、卓越2025人才培育计划、三全育人改革试点中首批启动强师行动、三关心一引领校院两级工作机制……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创新举措,帮助大家认识在复旦开展事业的广阔舞台,又不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家敲响警钟。绘复旦名师图,在璀璨星光下赓续光荣传统正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教师始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复旦才成为今日之复旦。
希望大家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开展学科交叉探索,主动攻关破解‘卡脖子难题,在突破原有范式中打开新天地,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中实现个人发展。身处大学,如何做好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这是高等教育的时代大课题,也是每一位师者的事业大方向。
焦扬强调,每位教职员工都要深刻认识到,在高校讲国之大者,首要是为党和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不忘初心,坚守教书育人之道。
为此,她与大家分享了四道:涵养师德,笃行为人为学之道。焦扬深情地说,不管身处哪个时代,不管耕耘哪个领域,复旦教师始终传承着相同的基因,弘扬着共同的传统:许党报国、矢志奋斗,始终把党和国家利益、人民需要放在首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始终以高尚师德师风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守好德与行,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实现做人有品性、做事有品德、生活有品位。
2021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年,不只是结绳记事的一个刻度,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承载着艰苦奋斗的过往,肩负着砥砺前行的现在,也寄托了光明美好的未来。如何做到敬业乐群?焦扬指出,近年来,学校党委不断围绕人才链延长服务链,既着力为广大教师畅通发展,也下大力气关心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基础医学院数字医学中心青年研究员王烁是从剑桥大学毕业的海归,作为海外游子回到祖国,作为青年教师来到复旦,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努力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做好科研工作,为复旦书写更加美好的未来,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强国必先强教,强教首在强师。
身逢盛世,这是我们这一代复旦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焦书记在课堂上还提到了我们团队的科研成果。